長期以來,北京市市區聯動深化高精尖產業區域布局,在禁限目錄的硬約束和底線要求下,各區高精尖產業發展總體遵循全市產業規劃、指導方向以及自身產業發展定位,形成了當前全市高精尖產業區域分布格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仍需持續探索發展破題思路。基于此,本文提出幾點思考建議,以供參考。
一、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總體遵循
(一)遵循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簡稱“高精尖規劃”)中提出打造“一區兩帶多組團”分區發展格局。即提升“一區”產業能級,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全力打造南北兩個產業聚集帶,北部以海淀區、昌平區、朝陽區為核心打造研發創新與信息產業帶,南部以豐臺區、大興區、房山區為核心打造先進智造產業帶;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組團,重點促進通州區網絡信息安全產業、石景山區虛擬現實產業、懷柔區高端科學儀器和傳感器產業、延慶區無人機產業等組團發展。
圖片來源:《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
圖1 一區兩帶多組團示意圖
(二)遵循市對區高精尖重點產業集群指導方向。高精尖規劃發布后,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接續出臺了《“十四五”時期各區高精尖重點產業集群指導方向》,提出分區產業發展“三三制”原則,即“每個產業在三個區布局,每個區布局三個重點產業”。具體部署上,結合各區實際,每個產業布局區域數量和每個區布局產業數量略有調整,但總體遵循“三三制”原則要求。
(三)遵循各區自身產業發展定位。各區結合上位政策和自身產業定位,制定了區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或相關重點產業發展政策,著重從自身發展角度,明確了各區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二、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境況簡析
(一)各區產業發展基本遵循政策引導方向。各區高精尖產業實際發展基本符合全市及區域自身產業定位,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集成電路產業、昌平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豐臺區的軌道交通產業等均走在全市前列,一方面體現了各區相關產業基底好、發展勢頭好,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產業政策發揮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二)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仍存瓶頸。縱觀產業發展政策和發展實際,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仍存在市區發展思路有一定差異,如《大興區“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醫藥健康為核心產業,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裝備、科技服務三大支柱產業,與市對區產業發展指導方向列提的醫藥健康、智能裝備(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氫能)有所偏差;個別區重點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如房山區的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北京市對房山區產業發展指導方向之一)在產業能級、重點項目招引、產業鏈布局等方面均不突出;各區產業底數不清,對產業規模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力度不足,各區間產業梯度轉移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情況,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仍需持續探索發展破題思路。
三、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思路建議
1、雙向結合,適時優化調整市區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發展方向指導政策優化調整,需充分考慮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產業發展基底,充分考慮政策連貫性和新階段新形勢對政策變動提出的新要求,建議在保持“三三制”原則基礎上,以宏觀政策為指引,結合發展形勢深入分析市區產業定位差異,充分考慮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重要產業創新平臺等要素集聚情況以及產業規模、增速等,研判重點產業發展潛力和綜合競爭力,適當優化調整市對區產業指導方向,各區在“十五五”產業規劃中也需結合新形勢調優新時期產業定位。
2、統一標尺,加強各區產業發展運行監測和評估。進一步完善高精尖產業統計制度,由市級層面統一規范各區高精尖產業統計口徑,市區對接建立完善重點產業和細分領域企業庫、項目庫,按同一標準摸清各區產業底數;基于標準可比性、數據可獲取性,建立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加強監測及評估,對比區域間及各區自身不同時期的產業發展狀況,找準各區重點產業發展癥結,對癥下藥推動產業發展。
3、找準重點,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政策引導在“合”不在“爭”。一方面,北京市長期以來重點支持發展高精尖產業,在有限區域范圍內,高精尖產業早已呈現產業鏈耦合度高、資源要素集約利用率高、區域范圍內產供銷一體化程度高等特征,重點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明顯,從全市層面看,各區間相互滲透的產業合作與競爭關系,僅是高精尖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內在組成部分,想把蛋糕做大,更需要的是各區協同合作,而非同質化競爭、相互掣肘,特別是在國家大力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當下,京內各區的產業協同才能為更大區域范圍內的產業協同打好基礎,以支撐國家戰略的落地實施。另一方面,各區產業發展實質上是在市場經濟規律主導下,受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支配,市場已經在充分競爭中作出了選擇,對于高精尖產業分區發展政策來說,更需要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合力,在有限空間范圍內找準各區差異化優勢,加強各區間的產業轉移對接和分工合作,提升區域產業配套水平,努力打造更多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高地,才能更好激發自身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作 者
范延強,咨詢工程師(投資),長期關注研究高精尖產業、區域經濟領域
陳 琛,長期關注研究高精尖產業、區域經濟領域
苗東輝,長期關注研究高精尖產業、區域經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