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作為國家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其中已建、在建、擬建和規劃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下簡稱“大設施”)數量已經達到12個,總體數量居全國前列,設施集群效應顯著。面對大設施建設運行和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衍生成果,合肥市探索建立了大設施“沿途下蛋”的高效轉化機制,構建了政府主導的“源頭創新—科研跟蹤—發掘轉化—產業創新”全鏈條式產業創新體系,對在京大設施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創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合肥大設施“沿途下蛋”模式概況
合肥大設施“沿途下蛋”模式,即以政府為主導提供政策、空間、資金等要素支持,推動大設施形成科技成果及時就地交易、轉化、應用,促進企業、資本等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從“0”到“N”的時間周期。通過此模式,合肥市有效承接了大設施在建設運行和科學研究過程中衍生的新發現、新技術、新工藝等成果外溢,實現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例如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建設運行中的超導技術、加速器、射頻技術、真空機械技術等關鍵技術,通過“沿途下蛋”模式,成功孵化出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太赫茲安檢儀等產業創新成果,并在業界創造了良好口碑。
圖片來源: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
圖1 合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
二、合肥大設施“沿途下蛋”創新模式分析
1、強化政府主導的科技成果孵化轉化機制創新
政府牽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合肥市政府從市屬企事業單位及縣(市)區、開發區等機構抽調骨干力量,成立5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對接全市各類創新平臺,針對具體項目制定工作清單,打造了大設施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的新路徑。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區位優勢,銜接協同長三角區域各類創新資源,與長三角8市共建G60科創走廊,加速推動科技成果、全域場景的合作共享,截至2023年,與滬蘇浙年度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15億元、連續兩年實現凈流入。
2、設施管理單位建立邊研發、邊應用的成果轉化模式
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大設施管理單位建立了以項目(目標)為牽引的建制化科研組織模式,著力推進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針對每項科技成果確定最優的轉化路徑(包括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授權使用以及轉讓等),通過清單跟蹤、專項引導、補投結合、院企協同等方式推動大設施科技成果孵化轉化。例如依托合肥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衍生技術,中國科技大學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中科光柵公司,公司研發的大口徑高閾值衍射光柵被成功應用于國內強激光器。
3、專項基金支持大設施科技成果轉化
2023年底,合肥市在全國首創設立國有股權直投的專項基金—合肥綜合性大科學中心種子基金,重點支持大設施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積極探索撥轉股、股轉債等針對研發支持的創新模式,同時加大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扶早、扶小、扶優”,重點支持依托大設施衍生技術而成立的企業,給予知識產權賦權、股權架構搭建、融資規劃等支持,打通大設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
三、合肥大設施“沿途下蛋”模式的啟示
1、強化在京大設施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創新
圍繞在京大設施科技成果,積極搭建技術應用場景,建立創新驅動發展導向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完善技術創新與場景應用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導向評價指標體系。健全技術服務交易機制,完善技術交易信息發布機制,構建多元化的科研成果市場交易定價模式,推動大設施管理單位細化內部規則、落實相關政策。優化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針對不同科研成果形式制定合理的獎勵標準,調動實施管理單位和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持續釋放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2、完善在京大設施建制化的項目管理模式
支持在京大設施圍繞各學科領域開展定向性、建制化的科研項目攻關。積極推動實驗新方法、實驗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提升大設施科研成果產出。鼓勵設施管理單位出臺科研成果管理辦法,支持和引導科研人員保持一定的高水平自由探索,給予一定機時、資金等項目支持,鼓勵開展長期的科研攻關。聚集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等方向和項目,明確年度機時保障比例,不斷提升大設施的運行服務能力,持續挖掘大設施衍生的科技成果。
3、推動專項基金加速大設施科研成果轉
完善在京大設施科研成果的“前孵化”機制,探索以基金會為核心的科研組織管理新體制,研究設立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金會,積極發揮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等在成果轉化中的推動作用。探索設立京津冀科技創新基金,發揮財政資金促進大設施科研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引培等方面的引導作用,推動創新基金和京津冀區域產業基金協同發展。強化社會資本支持大設施科研成果轉化,以大設施建設、運行、專項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產權作價,吸引社會資本方現金投資,共同成立產業化公司,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與市場推廣。
4、加強區域大設施的創新協同與科研合作
強化在京大設施間以及京津冀區域的科研交流合作,設立京津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盟,促進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提升創新協同能力。深化在京大設施與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協同,積極對接京津冀區域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提升在京大設施科研成果產出與轉化的服務功能。推動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粵港澳大灣區等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創新協同,探索建立大設施跨區域協同共享機制,推動4地在重大科研任務、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領域開展多層次的科技合作。
作 者
吳秋寒,高級經濟師,長期關注研究科學城發展、區域經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