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我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變革的關鍵突破口,通過企業牽頭、高校院所等多方參與的方式,組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創新聯合體,形成創新合力,推動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北京市作為全國的政治與經濟中心,科教資源與創新資源豐富,有責任胸懷“國之大者”,推進有組織科研攻關,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但目前,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仍然存在企業創新主動性不夠、與高校院所合作信心不足、融合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本文通過深入分析深圳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先進做法,并對其予以吸收借鑒,提出加快推動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對策建議,為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相關制度的持續完善和全面推廣提供參考。
現階段產學研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1]。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產學研協同創新,多次強調要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統籌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以市場為導向,形成體系化、任務型的協同創新模式,聚力突破產業安全[2]、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瓶頸。為探索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北京路徑,2023年1月,北京市出臺《北京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旨在高效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加強協同攻關,進一步提升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仍然存在企業創新主動性不夠、與高校院所合作信心不足、融合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深圳市作為“創新之都”,體制機制較為靈活,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深圳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并借鑒其先進經驗,提出加快推動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及存在的短板
(一)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
隨著產學研一體化、創新聯合體等有組織科研方式的逐漸興起,北京市構建起錯位發展的產學研緊密合作創新體系。
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面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北京市2022年首批布局和培育了16家技術創新中心,開展前沿顛覆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為高精尖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支持企業等創新主體牽頭聯合高校院所以及上下游企業組建工程研究中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試驗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熟化、二次開發、工程化和系統集成應用等。
在人才培養方面,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工作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推行,首批工程碩博士已入企開展專業實踐。
在要素保障方面,設立科創基金助力成果轉化,如北京科創基金與高校院所、科學家合作成立15支基金,成為一大批頂級人才、科學家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助力。
(二)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的短板
盡管北京市產學研合作取得了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是企業缺乏創新主動性。現階段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是企業出資金、學研方出技術與人力。受限于企業自身研發能力與資金實力以及技術創新的“外部性”特征,真正具有強烈創新需求和意愿的企業非常有限。
二是與高校院所合作信心不足。一方面,一些企業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彰顯,缺乏主導作用與話語權;另一方面,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整體上看成熟度不高,企業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合作意愿不強。
三是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有待完善。創新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尚不夠明確,與之相配套的激勵機制并未完整構建,高校院所對將知識或技術毫無保留地轉讓給企業存有顧慮,導致參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企業獲益較少,部分成果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走向市場。
二、深圳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
深圳作為國家首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持續推動產學研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3],大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戰略布局。
在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布局方面,深圳已建成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等類別多樣的科創平臺載體,同時打造了多家概念驗證中心和中小試基地,搭建了大科學裝置平臺、科學儀器設施資源共享平臺等科技基礎設施。下一步,深圳市將持續優化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著力促進技術創新與科技賦能。
在產業學院和創新基地建設方面,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45家特色產業學院,擁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17家產學研基地。此外,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企業開展多元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231所,孵化企業1346家,產業合作金額累計超29億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校企協同育人“九個共同”模式,形成“政府出補貼、企業出場地、校企共建共享”的職業教育深圳經驗,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推廣。
在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深圳加快推動知識產權運營體系構建,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建設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拓寬知識產權融資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此外,深圳市構建嚴格的知識產權綜合保護體系,探索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為企業、高校院所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堅實保障。
在科技金融支撐方面,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并發起設立的深圳天使母基金覆蓋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規模高達100億元,旨在為有潛力的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與增值服務。為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深圳發布金融支持科技創新“20條”,通過優化科技信貸、支持科技型企業發行債券、強化科技保險作用等方式,促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
三、深圳市產學研協同創新主要做法
(一)市場牽引動力強,企業發展具有充分決策權
一是以企業為主導。深圳市加快對產學研深度融合自主科技創新體系探索并形成典型路徑,該路徑以企業為主體、“4個90%”為鮮明特色,90%以上的研發人員、研發資金、研發機構、職務發明專利都產生于企業。
二是建立產業專項引導基金。一方面,加強金融支撐體系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服務;另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重視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的資金支持,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如深圳市政府出資并牽頭設立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充分的自主投資決策權,高度重視對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前沿技術企業等的挖掘和培育,推動資金快速投入項目、加速成果落地應用。
(二)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技術與人才雙向流動
一是支持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所等各類主體組建創新聯合體。依托科技領軍企業、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掌握市場需求、集成科技創新、匯聚平臺資源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組建企業牽頭、科研力量支撐、廣泛聯合各類創新資源的創新聯合體,通過跨界合作和資源整合,強化企業“出題”、高校院所“答題”的聯合攻關模式,推動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
二是多方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如深圳大學牽頭與產業鏈、創新鏈合作伙伴共建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圍繞大數據關鍵技術攻關、核心系統研發、產業孵化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長效合作;深圳廣電聯合AI龍頭企業——華為、騰訊、百度等組建“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在內容生產和視頻傳播等方面為媒體賦能。
(三)人才引培力度大,高級人才服務保障規格高
一是建立科技人員雙向流動制度。允許深圳市高校教師、科研人員通過兼職工作取得合法報酬,加強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之間的高效流動;同時,通過實施校內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制,加強人才的雙向流動,激活高校科研隊伍,開拓高校人才引進渠道,實現學歷與工作能力雙提升。
二是制定高規格服務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推出“孔雀計劃”,對納入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最高可享受300萬元的政策補貼,并對其配偶及子女給予福利保障。對于引進的世界一流團隊給予專項資金資助和創業支持。同時,對符合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的人才可享受相關部門一對一交流服務。
(四)成果轉化意識足,形成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
一是出臺促進科技創新的相關文件。2022年深圳在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探索“學校+”模式,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院所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強化提升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能力。
二是鼓勵高校院所靈活設立產業基金。如深圳大學設立科研項目啟動資金,校內教師創業期間可申請該資金,強化重點產業領域創新創業成果的培育和產出。
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考核及社會公開機制。深圳市著力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建立科技成果社會公開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納入考核體系。
四、推動北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鼓勵創新機制探索,面向市場需求推動跨界融合
一是面向現有平臺探索機制創新。北京市現有多類成效顯著的創新平臺,如硬科技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高品質科技園區等,后續可瞄準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前沿技術需求,實現創新平臺能級躍升,打造一批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標桿。
二是梳理產業圖譜形成需求目錄。圍繞北京科創中心的定位,收集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新銳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目錄,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圍繞需求目錄搭建合作平臺,共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基地。
三是聚焦市場需求推動跨界融合。通過領軍企業牽頭,與國內外頭部企業、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組建領軍企業、高精尖企業、高端研發機構等多主體的技術創新聯盟[4],突破關鍵技術,力爭涌現一批行業前沿科技重大創新成果。
(二)完善雙向鼓勵政策,探索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
一是建立健全產學研合作激勵和評價體系。通過采取政府補貼等形式,激發高校院所師生和企業雙向參與積極性,培育形成良好的科技合作生態。
二是強化高校院所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撐作用。建立“企業出題、高校及科研院所答題”的長效科技合作機制。推動成果評估評價改革,圍繞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加強有組織科研。
三是破除高校院所與企業間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障礙。探索“學術休假”制度,鼓勵高校院所定期選派科研人員到產業界兼職,明確制度安排和待遇保障。用好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機制,培育產業急需人才。鼓勵企業資深技術與管理人才進入高校,激發高校師資隊伍創新活力。
(三)強化頂尖人才引培,孕育人才科技創新豐厚土壤
一是加快推動頂尖人才所需“軟環境”建設。在人才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社區建設等方面提質增效。
二是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針對目前科研人才薪酬激勵不足等問題,未來仍需根據不同人群、不同區域、不同行業激勵的差異性制定專項政策,提升高端科技人才積極性。
三是完善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戰略人才引進發展規劃。以引進“高精尖缺”人才為導向,規劃設立專項人才引進基金,在經費支配、成果使用、組合研發等方面給予更大的自主權。
(四)推動資本市場改革,構筑產學研融合有力支撐
一是進一步為融合創新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北京市自然基金共同設立聯合基金。著力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科技保險、專利證券化等方式支持深度融合創新項目。
二是持續優化金融營商環境。推進落實首都金融領域擴大開放舉措,營造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格局。
三是提升服務境內外投資者及配置全球資產的能力。鼓勵企業、高校院所等與外資研發中心加強交流合作,努力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
[1]薛莉,陳鋼,張白云.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綜述:熱點主題及發展脈絡[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2):1-8.
[2]朱煥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科技領軍企業[N].科技日報,2023-06-12.
[3]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科技創新行動方案》(國科發區〔2020〕187號).2020-07-04.
[4]王春蕊.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N].河北日報,2022-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