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是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與載體,是實現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產業鏈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陣地。近年來,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湖南、北京等地紛紛出臺特色產業園培育政策,將特色產業園建設作為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城市產業集群的重要途徑。本文重點從園區管理、土地空間、科技創新、特色產業、集群打造、運營服務六個方面總結園區建設特點,以為相關部門開展特色園區建設提供借鑒。
一、從主管部門來看,省市層面對特色產業園的管理力度存在較大差異,上海、廣東等省市尤為重視特色園區建設
對比北京、上海、廣東、湖南、安徽、廣西等省市,特色產業園在主管部門和管理力度上存在較大差異。主管部門方面,特色產業園涉及的委辦局有科技、發改、經信(工信)等部門,如北京市管理歸口為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管委會,上海市、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管理歸口在省(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工業和信息化廳),湖南省和安徽省管理歸口為省發展改革委;管理力度方面,上海市和廣東省高度重視特色園區建設,處于全國特色園區建設第一梯隊。截至目前,兩省市認定特色產業園數量分別為53家和54家,數量位居省市前列。
此外,上海市針對特色產業園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早在2020年,上海市發布《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同意<關于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投資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滬府辦〔2020〕31號),提出16條具體支持措施;2023年11月7日,發布《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滬府辦發〔2023〕20號),明確了特色產業園的建設目標和重點任務;同年11月29日,發布《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關于印發<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導則>的通知》(滬經信規范〔2023〕7號),進一步明確了園區認定標準和管理流程。
二、從空間規模來看,形態上突出小而精,以幾百畝到幾平方公里的小園區為主,土地利用堅持集約高效原則
從園區認定標準來看,省市層面對園區的空間范圍有明確要求,包括四至邊界需明確、產權需清晰,對空間面積的規定從幾百畝到幾平方公里不等,對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也提出較高要求。如北京市規定園區原則上規劃建設面積或規劃占地面積不低于10萬平方米(150畝);上海市規定園區規劃占地面積原則上在1-5平方公里之間;安徽省規定園區規劃連片面積在2平方公里(含)以上或者建成區面積在1平方公里(含)以上。同時,安徽省規定園區要按時開展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排名處于同類型園區全省前三分之一。從已認定的園區來看,園區大多為國家級開發區和省市級開發區內部的“園中園”,空間規模較為適中。如上海市在2020-2022年分三批認定的53家園區,面積合計196.9平方公里,平均為3.7平方公里。
三、從科技創新來看,突出研發創新濃度,注重優化創新生態,將提升競爭力作為建設高品質園區重要任務
園區作為開展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作為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打造創新生態、提升創新競爭力是助力特色產業園向高品質園區邁進的重要途徑。為此,省市層面將科技創新水平作為衡量特色園區的一項重要標準。如上海市、安徽省、湖南省對研發投入占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研發機構數量等體現園區科技創新濃度的指標做出明確要求。另外,作為科技創新元素最為密集的城市,北京市今年認定的首批23家特色產業園均具有較強的科技屬性,各園區先后落地院士工作站、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240個,建設或引入孵化器34家,園區入駐企業5000余家,其中獨角獸企業40家、上市企業160家。
四、從產業定位來看,強調產業特而強,園區主導產業集中度高,且與屬地產業發展定位高度契合
梳理代表省市對特色產業園主導產業的要求,數量一般限定在1-2個,對主導產業集聚度要求較高,但省市間差異較大。北京市規定主導產業重點聚焦1-2個細分優勢領域,營收規模(產值)占園區總收入(產值)70%以上;廣西壯族自治區規定特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園區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低于30%;安徽省規定特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園區銷售(經營)收入比重不低于60%;湖南省規定特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園區技工貿收入比重不低于30%。
從已認定的園區產業門類來看,園區的主導產業與所在地產業發展導向高度契合。如上海市53家特色產業園共包括10個產業門類,集中在高端裝備(12家)、電子信息(9家)、新興產業(8家)、生物醫藥(7家)、先進材料(5家)等領域,與上海市構建“3+6”新型產業體系高度契合;廣東省認定的54家園區主要集中在新一代電子信息(10家)、食品飲料(9家)、智能裝備(5家)、石化及新材料(5家)、汽車(4家)、智能家電(4家)、醫藥健康(3家)等領域,對廣東省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強力支撐。
五、從集群打造來看,注重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就近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
為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的“竹林效應”,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園區為承載,促進關聯企業集聚發展,就近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特色產業園的認定對入駐的龍頭企業數量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集聚情況設有明確要求。其中,北京市規定園區至少擁有1家特色產業領域的龍頭骨干企業;上海市規定園區應當圍繞主導產業,集聚一批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安徽省規定園區規模和水平居省內同行業前列的重點企業不少于1家;湖南省規定園區已集聚規模以上關聯企業不少于10家,骨干企業不少于1家。從建設成效來看,以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為例,作為首家以機器人命名的產業園區,目前集聚了近300家機器人上下游創新企業,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共生”的特色產業集群。
六、從運營服務來看,突出市場化和專業化,為企業提供“空間+投資+服務”的系統化支持和專業化服務
與開發區“管委會+平臺公司”運營模式不同,基于特色產業的定位,特別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定位,市場化的運營和專業化的服務成為特色產業園建設成功的關鍵。為此,北京市規定園區運營主體原則上應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管理機構,專職運營團隊具備特色產業或相關領域的創新創業、投融資、運營管理等經驗,能夠有效組織開展園區管理、運營和服務工作;上海市規定園區運營主體應當具備較強的運營管理能力和產業生態打造能力,能為園區企業提供完善的人才服務、融資服務、物業服務、咨詢服務、科技服務和綜合服務。以北京市認定的23家園區為例,園區全部由市場化平臺公司運營,建立了一支懂技術、懂資本、懂產業的專業運營管理團隊。目前,園區運營人數已達900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招商、運營、投融資等相關專業技術背景的人員占比70%。
綜合以上分析,建設特色產業園具有促進土地集約利用、促進創新要素集聚、促進主導產業做強、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促進園區運營服務高效靈活等作用,已成為省市層面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承載,培育產業鏈經濟、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七、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建設特色產業園具有促進土地集約利用、促進創新要素集聚、促進主導產業做強、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促進園區運營服務高效靈活等作用,已成為省市層面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承載,培育產業鏈經濟、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作 者
劉紀艷,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區域經濟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