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作為一個全新概念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
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員到學者展開了對新質生產力的轟轟烈烈的研究與解讀。作為極具前瞻性和原創性的理論建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正在逐步清晰并形成共識。然而,新質生產力在我國各地的實踐探索才剛剛開始,其方法論的成熟也必將是漫長的過程。各地政府應該怎樣因地制宜地研究和踐行新質生產力發展理念,本文就此提出初步看法。
一、讀懂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雖然總書記準確地描述了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內涵、標志、特點和本質,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進程中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演進邏輯。然而,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原創概念,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體系不僅需要構建遠期的重大戰略和目標體系,也需要明確近期的培育路徑和進化體系,既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各地政府的實踐探索。
二、厘清新質生產力的幾點認識
1.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2.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忽視、不排斥傳統產業。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先立后破,不可忽視傳統產業。”“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3.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要因地制宜。要從各地實際出發,與當地創新資源及發展需求相結合。我國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不同、生產力發展階段不同,各地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發展路徑不同,問題點、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也將不同。
4.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是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和生產方式、發展模式轉變的共同結果;新質生產力由傳統生產力孕育,又是對原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顛覆,為此,在實踐探索中更應注重其形成規律和過渡條件。
三、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研究重點
我國各地發達程度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創新環境、創新要素差距較大。為此,在各地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理念、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時,應注重以下問題的研究和思考:
1.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找準本地區在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中的定位。科學把握本地區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依據自身發展基礎與條件,結合我國新質生產力的頂層設計、戰略布局,確定自身在新質生產力的落實探索中是引領地位還是跟隨地位,是局部探索還是整體規劃,是著眼技術創新、還是立足產業應用轉化,是大步跨越、一步到位,還是漸進調整、不斷更新。
2.深度解析新質生產力實踐邏輯,找到本地區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中的根本動力。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抓手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關鍵在于打通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全鏈條融合、創新、應用。然而,在我國大部分欠發達地區,恰恰在“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缺少動力。為此,在構建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體系過程中,不僅要確定技術創新領域、重點產業方向,還要著重考慮產業主體和組織者的動力因素,是技術驅動、消費促進,還是政策推動、投資拉動,是自成體系,還是外部借力、大區域整合。
3.精準確定新質生產力培育方向,系統謀劃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從生命周期看,各地新質生產力發展本質上是從創新要素鏈接聚集到新的生產方式演變生長的過程。地方探索應集中自身最具優勢資源的領域,找到最具市場機會和發展動力的產業,聚焦最佳實踐區域或場所,從技術創新、產業聚集到創新環境和產業生態,系統謀劃新質生產力發展體系、整體營造適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以系列政策激活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聚集新質生產力發展要素、助推新的生產關系的構建與調整,統籌布局新質生產力發展平臺與重點項目。以新質生產力搶占制高點、構筑新優勢、培育新產業、創造新生態。
作 者
丁偉 ,長期從事城市及產業策劃規劃研究、投資項目全過程咨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