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云南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也是云南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云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以大通道帶動大物流、大物流帶動大貿易、大貿易帶動大產業”。隨著 2021 年 12 月中老鐵路通車和2022年 1 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對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等 10 國生效,云南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又邁出關鍵步伐。云南借助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機遇,在口岸建設、“硬件”連通、通關便利化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不斷延伸、“兩網絡一樞紐”航空網加快推進、“兩出省三出境”水路網持續拓展、外聯內暢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快形成;至南亞東南亞國家通航城市最多達43個,數量居全國第一;中越、中老、中緬國際通道高速公路境內段全線貫通,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一、現實問題:貿易商品結構低級化 伴隨著外聯內暢的互聯互通綜合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設施聯通”已經不再是云南建設輻射中心的關鍵制約因素。然而,云南大部分口岸屬邊境陸路口岸,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邊疆民族地區,口岸投資不足、建設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薄弱,對開放型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加上云南在海運與港口方面的短板,使云南口岸經濟在與產業關聯方面與廣西、越南形成鮮明差距。云南對外貿易仍以初級農產品、工業品為主。如對越貿易主要為農產品的互補互貿(如火龍果、荔枝的進口,柑橘、蘋果的出口),資源型優勢產品的進口(如金屬礦砂和木制品)和云南資源型優勢工業產品的出口(如傳統的化肥產品的出口,新興的智能設備、單晶硅片的出口);而中老貿易中,出境貨物主要以化工、紡織、鋼鐵、鮮活等為主,入境貨物主要以金礦、化工、食品為主,品類單一、貨值偏低。2023年上半年,全省口岸通關穩步恢復、通關效率不斷提升,口岸實現進出口貨運量、貨值分別增長51.3%、21.8%,但相對應的是外貿進出口額同比下降12%,貿易商品低端化、貿易結構低級化現象明顯。對比同期全國進出口同比增長2.1%,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9.8%的發展數據,說明云南對外貿易尚未融入東盟主導貿易鏈條,口岸的“通道能力”尚未轉化為“口岸經濟”效率,口岸功能對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應發揮不足。實施產貿聯動戰略、構建產貿協同的區域發展格局,成為新時期云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迫切需要。 二、發展難點:未來預期、戰略價值與現實的矛盾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對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云南作為 “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節點、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其戰略意義重大。 云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難點也正是源于其現實市場與未來價值的偏差與不對等。云南口岸的國際級陸海通道屬性與國家級戰略地位,體現的是更多的未來價值預期、安全保障與政治價值,而現實是國際的陸海大通道尚未貫通、商品貿易的繁榮主要還局限在區域級商貿市場流通,云南對外貿易尚未融入東盟主導供應鏈體系;加之云南口岸與周邊毗鄰國家的地緣政治問題、歷史遺留問題、部分國家政局動蕩與市場安全性問題,都直接影響著云南口岸建設、戰略價值的發揮、市場價值的變現,導致口岸及口岸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遠期與近期的矛盾與難點。 三、總體思路:構建“一圈、兩鏈、三協同”格局 口岸經濟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口岸通道功能的實現、口岸對外的軟硬件連通,還取決于口岸樞紐功能的發揮,口岸城市及周邊的資源支撐與產業關聯程度。充分利用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和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在我國新發展階段云南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充分借助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和全球產業鏈重組的重大機遇,積極參與并融入到東南亞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堅持制度創新、建設開放高地、服務國家戰略、輻射帶動周邊和有效防控風險。著力加強口岸建設、提升口岸功能、提高開放水平,努力搭建國際化要素流通平臺、提升與邊貿合作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融合互動能力,通過口岸經濟、資源經濟、園區經濟的協同互促,以口岸功能延伸促進跨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努力構建形成以中國為核心、覆蓋南亞和東南亞區域的全球制造業生產體系。 總體上需要謀好“一圈”、聚焦“兩鏈”、強化“三個協同”。 “一圈”:謀劃布局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功能圈層,強化以昆明市為輻射源、輻射核的高端功能地位,清晰界定口岸及口岸城市的鏈接節點與樞紐功能要求,合理布局鐵路公路延線產業功能支點,突出強化“總部、園區、口岸、儲倉”的聯動機制。不斷提升昆明市國際商貿集散中心、國際產能合作與資源配置中心的戰略地位,推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同步發展,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兩鏈”:以供應鏈與創新鏈為抓手,推動兩鏈融合。面向新一輪國際化產業分工,充分調動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中國技術、人才、產業鏈體系優勢,依托云南省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逐步融入東盟貿易發展大格局,不斷提升云南本地產品、本地制造在外貿產品的比重,有針對性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構建新的跨境商品供應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發展,與相臨國家構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鏈條銜接、功能互動的產業協作關系。 “三協同”:重點強化“產貿協同”“產創協同”“產城協同”。“產貿協同”重點突出貿易牽引,以貿促產、以貿引產、以貿優產,利用好云南口岸資源與自貿區開放政策優勢,不斷提升云南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話語權、提升重點口岸的通道功能與樞紐連帶作用,搶抓全球供應鏈重構機會、不斷推動供應鏈轉移、優化、重組;“產創協同”是指以創新能力建設與創新網絡協同,加大平臺經濟、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融合力度,推動云南占據南亞東南亞產業鏈高端環節,促進自身傳統產業升級和資源開發效能,進一步促進東部地區的產業鏈對接與轉移;“產城協同”重點是指突出云南氣候條件及生活環境優勢,發揮云南產業后發優勢,打造良好的職住生活環境形態,推動城市及園區的功能業態升級,形成高端要素聚集引力,營造出匹配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開放的、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都市環境。 四、主要策略:聚力推動“八大”產貿協同路徑 一是以貿謀產,搶位區域高端價值,融入國際化分工。南亞東南亞國家正在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目的地。但新一輪產業轉移浪潮與以前不同,發達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某些資本、技術密集產品的生產,甚至轉移高技術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某個工序,國際產業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為云南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分擔角色并與鄰國構建新型合作關系奠定了基礎。云南作為區域的輻射中心,理應代表中國參與并承接全球中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努力搭建全球制造業生產體系,這是云南布局產貿協同的戰略基點。 二是以貿促產,創造國際貿易優勢,推動供應鏈重構。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東盟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關鍵區域。2009年以來,中國穩居東盟最大貿易伙伴。云南亟須利用好自身的門戶窗口地位,充分發揮國際大通道的樞紐聚集能力和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一體化的區位優勢,大力強化昆明區域性國際商貿交流中心的高端服務功能,謀劃東盟國際商貿集散中心、國際產能合作與資源配置中心等戰略級項目,不斷提升自身國際貿易能力、打造國際貿易高地,進一步暢通和推動我國與東盟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與重構。 三是以貿引產,著眼優勢環節替代,截流國際化轉移。主動適應并利用新一輪產業轉移和全球化分工的新特征、新需求,把握國際細分產業鏈轉移趨勢,依托云南優勢資源及東盟貿易鏈優化調整需求,針對性承接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或產業鏈合作,在消費電子、機電產品、機械設備等主要出口領域建設跨境產業轉移合作園區、供應鏈協同園、國際產貿融合示范區等平臺載體,優化云南產業鏈布局、推動供給側改革,將云南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地緣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引擎。 四是以貿優產,強化口岸樞紐功能,實現跨區域協同。統籌全省口岸建設與口岸城市發展,強化口岸的平臺功能、打造口岸的樞紐地位、提升口岸的樞紐能力。著力推動口岸及交通沿線經濟開發區、自貿區、保稅區、邊(跨)境合作區、境外共建園區“五區”聯動,提高區域間要素整合配置能力。通過區域服務平臺、產業創新平臺的規劃和建設,實現區域性經濟流沿著交通通道、物流供應鏈組織、產業鏈構建、產業集群化發展等路徑進行聚集,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構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培育跨境產業經濟集群,系統謀劃重點口岸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空間,著力推進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將“通道經濟”轉化為“樞紐經濟”,使國際口岸城市成為云南對外輻射的重要節點。 五是以貿育產,發展新型貿易形態,構建跨境電商鏈。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大宗商品進口服務水平。培育“加工貿易+跨境電商” “加工貿易+電子信息產業”等加工貿易ODM、OEM定制式組織生產新業態。結合保稅倉、海外倉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產業鏈完整、功能完備的跨境電商產業園,搭建集跨境電商運營、人才培訓、倉儲物流、外貿代理、關務咨詢、金融服務、法律咨詢、政策申報、創業孵化等一體化的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結合云南特色中小企業集群培育,挖掘茶葉、鮮切花、咖啡、核桃、中藥材等本地優勢資源、培育本地品牌,為本地傳統企業及創新創業人群提供專業、優質服務。 六是以貿助產,延伸本地優勢產業,豐富外向型產品。積極延伸擴展云南綠色鋁、綠色硅、新能源、稀貴金屬、光電子材料,以及高原特色農業、大健康等優勢產業鏈群,通過補鏈、延鏈、拓鏈,不斷組織豐富云南的外向型產品,增加與東盟貿易供應鏈及全球市場需求的結合點,支持跨境電商創新企業及國家級、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逐步引導云南優勢產業鏈、接入全球商貿供應鏈條,進而提升云南商貿資源配置與服務能力。 七是以貿強產,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探索共建型園區。與越南、緬甸、老撾等周邊國家共同捕捉國際市場熱點,深化跨國產能合作、重大工程項目合作、職業技能培訓合作,通過資本導入、產業扶持、園區共建等形式,探索境外共建共管共享型產業園區或經貿合作區建設,充分整合國內產業、資金、技術資源,補充鄰國產業發展短板、提升供應鏈國際端功能配置,探索構建利益共享機制,進行管理體制、財稅分享、產業協同、政策協同等領域的集成創新,在雙方深度合作中拓展新市場空間,構建更具根植性、長期發展型產業體系,實現“共贏”格局,推動開放型經濟向高層次邁進。 八是產貿聯動,搭建高維賦能平臺,加速數字化進程。全面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謀劃建設國際數字化賦能服務中心,為產貿聯動、數字貿易、數字金融的融合發展,提供涵蓋“產服、科服、貿服、金服、創服”的全方位服務,用數字化技術重構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通過技術賦能、市場賦能、金融賦能、生態賦能和組織賦能實現全產業鏈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云南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近幾年,云南省委、省政府著力推進產業強省建設,一以貫之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全省工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強化產貿協同,對當前階段“增強工業發展內生動力,提高產業轉移的吸引力,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推進重點工業領域延鏈補鏈強鏈”具有重要意義,正在成為推動云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關鍵。 作者:丁偉